2025年8月15日,在江苏宜兴太湖水域,一艘通体青绿的巨型平台船缓缓启动作业程序——由中交天航局自主设计研发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全面投入使用。这项总投资超10亿元的工程,不仅标志着我国湖泊治理技术迈入全新阶段,更预示着太湖这颗"长三角蓝色心脏"将迎来生态焕新的历史性突破。
技术突破:五船联动打造闭路循环系统
"太湖之光"由五艘作业船通过管道连接构成:新型智能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负责精准挖泥,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进行杂质分离,两艘脱水减容模块船"太湖之光2号、3号"完成泥浆固化,世界首制的余水处理船则确保排放水质达标。这套系统实现从清淤到泥饼资源化的全流程闭环,日处理能力达8000立方米,相当于装满100个标准集装箱。
环保革新:零占地零污染的绿色实践
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复合水处理工艺,余水经生化+V-MBR系统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可直排入湖。相较于传统清淤需占用300亩土地进行脱水处理,"太湖之光"的水上作业模式实现"淤泥不落地、余水不上岸"。更值得关注的是,清淤产生的泥饼已用于梅梁湖湿地修复、蒋山矿坑复绿等项目,形成"挖泥-制土-造地"的循环产业链。
经济账本:从治理到发展的多维效益
据测算,项目六年清淤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近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直接经济效益方面,泥饼加工成环保建材的年产值可达2亿元;间接效益更为显著,太湖水质改善将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升级,预计年吸引游客增加50万人次。无锡市水利局数据显示,2024年太湖生态清淤已贡献GDP增长0.3个百分点。
全球标杆:中国方案助力国际湖泊治理
作为"太湖之星"的升级版,"太湖之光"的模块化设计可适配全国多个浅水湖泊治理需求。中交天航局已与荷兰、新加坡等国洽谈技术输出,其创新的"智能清淤+资源循环"模式,为全球湖泊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正如国家卓越工程师顾明所言:"我们不仅要清除湖底淤泥,更要探索大型湖泊生态治理的可持续之路。"
当"太湖之光"的绞吸刀在湖底旋转,当固化泥饼化作湿地土壤,这场持续六年的清淤工程,正以每天8000立方米的速度,重塑着太湖的生态基底。从"治病"到"养生",从"工程"到"生态",湖泊治理正迈入一个全新的维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