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视市场正掀起一场“乡村美学”。9月3日,由杨幂、张颂文主演的热播剧《生万物》凭借“试春气”片段登上热搜,其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视听语言结合的创作手法,引发观众对乡村题材剧创新路径的讨论。
剧情创新:从“苦难叙事”到“诗学”
《生万物》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20世纪30年代鲁西南农村为背景,讲述背景下农民与土地的纠葛。与传统乡村剧“家长里短”不同,该剧将镜头对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周期,通过“试春气”(农民在立春日用泥土占卜收成)等细节,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例如,在“试春气”片段中,杨幂饰演的村姑“春桃”赤脚踩入湿润的泥土,镜头从她的脚踝缓缓上移至面部特写,背景音是布谷鸟的叫声与远处耕牛的哞鸣。这种“去戏剧化”的拍摄手法,被观众评价为“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又像诗歌一样浪漫”。
美学突破:油画质感与方言韵律的融合
该剧的视觉风格堪称“乡村剧美学升级”的标杆。导演郑晓龙邀请电影《一代宗师》的摄影指导赵非担任视觉总监,采用“低饱和度色调+柔光滤镜”,将黄土高原的粗粝感转化为“莫奈式”的油画质感。例如,剧中“麦收”场景中,金黄的麦浪与农民的蓝布衫形成色彩对比,无人机航拍镜头则将麦田的纹理呈现为抽象画。
语言层面,《生万物》坚持使用鲁西南方言,但并未陷入“土味搞笑”的窠臼。编剧高满堂表示:“我们邀请了当地非遗传承人作为语言顾问,确保台词既保留方言的韵律,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例如,剧中农民形容“土地肥沃”时说“这地暄腾得像发面馍馍”,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气息。
行业启示:乡村剧需打破“圈层壁垒”
《生万物》的热播,反映出观众对乡村题材剧的需求已从“猎奇”转向“共鸣”。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该剧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2%,其中一线城市观众占比38%,远超同类剧集。这表明,当乡村剧摆脱“说教感”与“刻板印象”,同样能吸引年轻群体与都市观众。
“乡村剧的未来在于‘人文化’与‘艺术化’。”影视评论人指出,未来创作需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美化农村,忽视现实矛盾;二是沉迷于“卖惨叙事”,消耗观众共情。唯有像《生万物》这样,在真实基础上提炼美学价值,才能实现“破圈”传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