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铁出行中的“气味管理”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9月3日,一段“乘客在高铁上吃泡面被邻座指责”的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视频中双方因“泡面气味影响他人”产生争执,最终由乘务员调解收场。这一事件折射出高铁等密闭公共空间中,个体行为与群体权益的边界争议。
冲突背后:泡面“经济性”与“气味性”的矛盾
高铁泡面争议并非首次出现。2016年,某乘客因在高铁上吃泡面被辱骂的视频曾引发全网讨论;2023年,铁路部门在部分列车试点“静音车厢”,明确禁止食用气味较大的食品。此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冲突双方均认为自己“有理”:吃泡面者强调“高铁餐食价格高,泡面是性价比之选”;指责者则认为“密闭空间内,泡面气味难以消散,影响他人体验”。
从数据看,泡面仍是高铁乘客的重要选择。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统计,2023年国内高铁乘客中,32%曾自带食品上车,其中泡面占比达45%,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平均5/桶)”“食用方便”“口味多样”。与此同时,高铁车厢的密闭性加剧了气味问题——新风系统每小时换气次数虽达12次,但泡面中的油脂、香料气味分子较小,易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
解决方案:技术升级与文化共建双管齐下
破解高铁“泡面冲突”,需从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时发力。供给端方面,铁路部门可优化餐食供应:增加平价套餐(如15盒饭)的种类与供应量,推广“自热米饭”等气味较小的方便食品;升级车厢通风系统,采用活性炭过滤与负离子净化技术,加速异味分解。
需求端则需培育“公共空间礼仪”。例如,通过车厢屏幕播放文明乘车短片,或开展“无泡面日”等主题活动,引导乘客自觉减少气味性食品的食用。社会学家指出:“公共空间的和谐,最终依赖个体的‘共情能力’——当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冲突自然会减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