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与额尔古纳市正式启动供暖,较往年提前25天。随着两股冷空气接连南下,北方多地气温骤降,能源供应部门面临提前入冬的严峻考验。
极端天气频发,供暖期大幅延长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2025年夏季北极涡旋异常活跃,导致冷空气在9月初便大规模南下。乌鲁木齐4日最高气温仅21℃,最低气温跌至10℃;哈尔滨、长春等地最低气温降至15℃以下,部分区域出现霜冻。
“这是近30年来最冷的9月上旬。”气象局专家表示,根河市与额尔古纳市供暖期将长达9个月,创国内城市之最。为应对极端气候,两地热力公司已储备煤炭120万吨,可满足整个供暖季需求。
能源结构转型,清洁供暖加速推进
在传统燃煤供暖基础上,北方多地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沈阳市计划在2025年冬季新增地源热泵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使清洁供暖占比提升至45%;北京市则通过“煤改电”项目,为10万户居民安装空气源热泵,减少散煤燃烧污染。
“清洁供暖不仅是环保需求,更是能源安全的策略选择。”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全国清洁供暖面积将突破180亿平方米,占北方城镇供暖总面积的60%。
民生保障与经济平衡的挑战
提前供暖带来显著成本压力。以根河市为例,供暖期延长使燃煤消耗增加20%,热力公司需额外投入8000万。为缓解负担,内蒙古决定对居民供暖价格实施上限管控,同时对热力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经济学家指出,极端气候正重塑国内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北方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8%,电力需求增长1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平衡民生保障与能源转型,成为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