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竞赛正从“智能座舱”向“自动泊车”领域延伸。9月3日,蔚来汽车官方回应称,其已具备无人泊车技术能力,但受限于监管要求,相关功能将“适时释放”。这一表态揭示了国内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矛盾——技术突破与法规适配的赛跑。
技术储备:从“人车分离”到“全场景覆盖”
蔚来并非自动驾驶领域的“新玩家”。早在2023年,其便全量推送了离车泊入、遥控泊车、超感泊车等功能,实现“人离车后车辆自主完成泊车”的场景。而最新一代的“蔚来世界模型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更进一步:长距离漫游泊车可支持车辆在复杂停车场内自主规划路径;车位360°识别技术能突破传统超声波雷达的局限,精准识别斜列车位、墙角车位等非标准场景;跨车位腾挪功能则允许车辆在狭窄空间内通过多次调整完成泊入。
这些技术能力为无人泊车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商场、写字楼等高频停车场景中,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召唤车辆至指定位置,车辆自行完成从车位到出口的全程驾驶。蔚来内部人士透露,其测试车辆已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封闭园区内实现“零接管”泊车,成功率超过99%。
重构智能汽车竞争格局
蔚来的技术储备或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其竞争对手小鹏、理想等企业可能加速无人泊车功能的研发与测试,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或通过合作方式补足短板,例如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泊车解决方案。
资本市场已对此作出反应。9月3日,蔚来汽车股价上涨3.2%,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无人泊车功能的释放将显著提升其高端车型竞争力,预计2026年相关技术可为蔚来贡献超10亿的增值服务收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