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5全国生态日厦门分会场活动在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拉开帷幕。这场以“绿动厦门·碳索未来”为主题的生态盛宴,通过技术展示、政策发布、产业对接三大板块,全面呈现厦门在海洋生态修复、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
科技赋能:红树林修复与塑料回收双突破
活动现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发布两项核心技术:一是基于AI算法的红树林适生区域预测系统,通过分析土壤盐度、潮汐规律等12项指标,将幼苗成活率提升至92%;二是全球首套海洋塑料膜袋类智能分选设备,可精准识别并分离PE、PP等5类塑料,回收纯度达99.5%。在下潭尾湿地,300亩新建红树林已形成完整生态链,每年固碳量相当于中和1.2万辆燃油车年排放量。
政策护航:全国首部滨海湿地保护条例实施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同步施行《厦门经济特区滨海湿地保护规定》,明确将每年8月设为“红树林保护月”,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湿地养护的企业给予每亩2000元补贴,对违规占用湿地行为处以最高50万元罚款。更值得关注的是,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蓝碳交易服务平台”,当日即完成500吨滨海湿地碳汇交易。
产业联动:绿色经济催生新业态
活动签约环节,12个生态产业项目集中落地,包括投资3.5亿元的海洋塑料再生颗粒生产基地、与台湾合作的珊瑚保育实验室等。厦门海沧区推出的“生态银行”模式尤为亮眼:企业可通过认养红树林、投资光伏渔业等方式获取碳积分,积分可在政府平台兑换土地指标或税收优惠。据测算,该模式预计年带动绿色就业岗位2000个。
当夕阳为红树林镀上金边,下潭尾湿地内,白鹭与弹涂鱼共舞的景象,正是厦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这场全国生态日的分会场活动,不仅展示了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厦门方案”,更预示着这座滨海之城正以生态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