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用电量。这一数据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在绿色转型与高温天气下的双重韧性与活力。
产业用电结构分化,映射经济转型升级
从分产业数据看,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0.2%,反映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电气化灌溉、智能养殖等新业态对电力需求激增。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4.7%,增速低于整体水平,显示工业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正成为用电新引擎。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10.7%,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需求强劲,印证服务业消费升级趋势。
居民用电激增,高温与新能源共舞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大增18.0%,河南、陕西等地增幅超30%,极端高温天气推动空调用电负荷创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成为居民用电增长的新变量。据测算,2025年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规模化充电使电网负荷“峰上加峰”,但政策鼓励与绿色出行理念推动下,这一需求正逐步纳入电网调节范畴。
绿色能源崛起,火电角色转型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近25%,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新高,如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年发电量超26亿千瓦时。火电虽仍为“压舱石”,但通过智能化改造与燃料储备优化,其在保供同时逐步向调峰角色转变。
区域差异凸显,经济活力多元
河南省用电量同比增27.95%,居民与制造业用电双增,显示经济复苏动能;嘉兴市工业用电量微降0.08%,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成效。这些差异表明,中国经济的活力正从单一增长极向多区域、多产业协同转变。
当万亿千瓦时的用电量成为新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 国经济的规模扩张,更是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从农业电气化到数字经济,从火电稳供到新能源崛起,这份“电表里的中国密码”,正书写着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