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目光聚焦中国贵阳。由贵州大学与IEEE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PRAI 2025)在此盛大举行,来自30余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企业家及技术专家共襄盛举,探讨AI技术前沿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这场学术盛会不仅展现了贵州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定位,更成为全球AI生态发展的风向标。
一、学术盛宴:从基础研究到跨界融合
会议设置12个核心议题与3个特别专题,覆盖AI全产业链。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李菂教授团队揭秘"中国天眼"(FAST)的射电天文数据高吞吐量分析技术,展示AI如何助力破解宇宙奥秘;上海交通大学严骏驰教授则聚焦图与组合优化问题的求解与表示,为物流、交通等领域提供算法突破新思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Hamid Reza Karimi教授分享的工业智能软测量技术,则揭示了AI在制造业质量控制中的革新应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应用"专题,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马钟研究员主持的论坛吸引了NASA、ESA等机构专家参与。会上发布的卫星星座管理AI驱动优化方案,通过动态调整卫星轨道与任务分配,使某型遥感卫星的数据回传效率提升40%,标志着AI技术正在重塑太空探索模式。
二、产业共振:贵州模式的全球启示
会议期间,贵州大学组织参访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向全球嘉宾呈现"贵州方案"的实践成果。在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基于AI的能耗管理系统使PUE值降至1.1以下;在贵阳自动驾驶测试场,搭载贵州本土AI芯片的无人巴士完成复杂路况实测,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这些案例印证了贵州"场景驱动+算力支撑"的创新路径。
企业展区同样亮点纷呈:科大讯飞展示的藏语AI翻译系统,破解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化难题;大疆创新推出的农业植保AI决策平台,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5%。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贵州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构建的算力网络,为AI创新提供低成本、高弹性的基础设施支撑。
三、人才交汇:构建全球AI创新共同体
会议促成多项国际合作:贵州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多模态情感计算联合实验室";沙特苏丹王子大学Naveed Ahmad教授团队与海信集团达成合作,将AI防御技术应用于智能家电安全领域。在人才交流层面,会议设立的"青年学者创新奖"吸引全球200余名博士生参与,其中巴基斯坦学者Saeed Ullah Jan开发的AR辅助维修系统,已获三家跨国企业合作意向。
这场持续三天的学术盛宴,最终通过《贵阳AI创新宣言》,提出"开放、共享、可持续"三大原则。当清华大学与贵州大学联合发布的"天文-AI"融合研究计划启动,当印度学者与本地企业围绕智慧农业展开深度对话,PRAI 2025不仅完成了学术成果的交融,更构建起连接东西方的AI创新桥梁。正如IEEE主席所言:"贵阳会议证明,真正的AI突破永远诞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